裁縫車裡流出的時代回聲:編織復古時尚的Sara與「telling」

翻閱城事
Jul 23, 2021

--

你好,我是Yini。我想把我的朋友Sara,以及她的工作室「telling」的故事,講給你聽。

我其實認識Sara不算太久。只記得有一天,在一個冷冷的晚上經過中區,穿過巷弄,瞥見平等街中央的一間小店裡,發出古雅而橘紅的燈光。

這便是我與Sara和telling的初遇,而她們的故事,也就在這柔黃的光下,慢慢地開始了。

「我就是那個,偷穿媽媽裙子的女孩」

Sara起初並不是做服裝的。她一切的轉變,都與媽媽的健康有關。

「媽媽本來就是做衣服的樣本師。」Sara這樣說。每當公司推出了新的服裝款式,在樣本室給服裝打版完畢後,都需要媽媽這樣車工精細的樣本師,去完成最終的樣本,這件衣服才能開始大量生產。小時候的Sara,是在圖紙、剪刀與各式各樣的布料中長大的。作為家裡四個女孩中最安靜的一個,Sara總是默默地觀察著媽媽幫人家細做的衣款:精美的旗袍、老花襯衫、復古套裝……這些來自90年代的珍貴靈感逐漸形塑著Sara的美學與對古著的熱愛。在兒時的回憶中,Sara尤其記得把小時自己驚艷的一種復古襯衫款式:深藍色的布料結合著白色的領邊,然後在衣間打了一個蝴蝶結。我環顧四周,店內的幾件製衣,無疑都保有這種記憶的影子。

得知媽媽的身體狀況後,本在設計公司工作的Sara,毅然地決定辭職,回到台中照顧媽媽。帶著在家裡作為姐姐的責任,也帶著想轉換跑道的迷茫與期待。

「我就想,跟媽媽一起做衣服吧!我發現跟我媽媽一起做衣服的時候,她還是蠻開心,蠻有成就感的。」

媽媽的笑容讓Sara堅定了起來。於是,就有了現在的這間小店 — — telling。

穿著自己設計的服裝,也是穿著成為設計師沿途所遇的風景。

「舊城廢墟美學召喚出的復古記憶」

將telling開在中區源自一個喚醒兒時記憶的直覺。剛回台中時,Sara先是回到了太平家裡;決定做衣服後,就開始到處找尋起合適的店面了。

在南區找了又找,在西區看了又看,千篇一律的都市樣貌無法激發Sara駐足的熱情。直到來了中區,穿行於古建築間,兒時對古雅之美的驚艷與歡喜,又一次浮上了Sara的心頭。這時她才明白過來:專業的平面設計工作做得再久,自己對於復古與服裝的熱愛卻一直沒有褪減。

telling周圍的一切都讓Sara安心:「我單純很喜歡對面這個紅地毯西餐廳,它這種很老建築的感覺,還有這一點點廢墟感。有時我朋友過來,他們可能覺得這廢墟有什麼,但我說這種超棒的,因為我覺得它很美。」

一開始,telling只是一間陳列簡單的工作室。Sara像媽媽年輕時一樣,一點點地從頭細細做起衣服。在不懈的努力與媽媽的協助下,這個年輕女孩的手藝,開始贏得了客人的肯定。日漸豐富的客製經驗讓Sara的作品逐漸多了起來,隨著跟更多設計師們密切地交流,telling也因此增加了店裡的展示空間,成為了實體門市與工作室的結合。看著店內Sara設計的衣服和琳瑯滿目的飾品、包包與鞋子,我猛然覺得telling黃色的燈光,在夜色中更溫暖了一些。

開店兩年以來,路過telling的許多客人也紛紛為這燈光和陳列停下腳步,與適合自己的衣飾相遇,更給Sara留下了許多溫暖的故事。客人們都來自不同的生活背景:附近咖啡店的店長、七十幾歲最近新學了金工和畫畫的阿姨、美髮店的常客奶奶們、想幫女友挑禮物的年輕男士、剛決定要離婚的高雄姑娘,還有住過北歐、古巴和墨西哥的策展人……。Sara總是在細心幫他們介紹合適的衣飾外,靜靜地傾聽著他們的故事,跟與她一樣在附近開店的年輕店長們定期小聚,交流心得或規劃些市集活動等。中區帶給Sara很多的朋友與機會,「對我來說,實體門市帶給我的感受是很重要的。它給我很多、很好的故事或啟發。我甚至還想弄一個telling story的動態分享,記錄客人們的故事。」從Sara真誠的話語中,我確信她這一步是走對了的。

Sara和telling,都在這片中區的古地,慢慢地成長。

telling蘊含了Sara與媽媽的共同記憶及情感。

「聲聲不息」-裁縫聲織成舊城獨有的旋律

現在,telling早已由Sara獨立經營了:設計、找面料、打版、製作、裝飾、小量生產、檢查、包裝……每一步她都親力親為。她的樣本老師媽媽,有時也會來到店裡,欣慰地看著女兒的作品,久久地欣賞著每件衣服面料的顏色。Sara說,媽媽很少誇獎自己,但自己看得出,媽媽是很開心,很驕傲的。

在中區有許多長者經營的布莊與裁縫鋪,Sara熟悉大多數,也常去向訂製坊的老師傅請教打版和做工的技巧,持續精進著自己的能力。她發現,中區幾乎所有裁縫、師傅都老了,無人繼承他們的手藝;因此這些長輩們見到她,大都非常願意傾囊相授,彷彿把希望寄託在她的身上。「我要做服裝這個產業,那麼我的責任就是要對於客人的期待有所回應。我的東西如果不夠完整或是不夠好、品質不夠的話,那就是我沒有對自己的設計和作品負責。」這是Sara對我說的話。長輩們的期待使Sara意識到:自己對於復古服裝和製衣,不僅須有熱忱和興趣,同時還肩負起一份責任。

談到時尚,Sara並不排斥或否定潮流品牌大量生產的服飾,而是對於自己設計和手工製作的衣服有著逆行者的勇氣和堅持。她說,台灣曾經是出口成衣很有名的地方,有很多厲害的設計師。在這個韓流或是國外風潮橫行的時代,她只是想把這種手藝留在台灣。「雖然我的力量和聲音是很小的,但如果能有一個我、那兩個我、三個我……這樣不同地方的人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,我覺得它就會有機會被看見。」

以手講話,用心製衣;我想這就是Sara與telling的浪漫。散布在中區各處的布莊、裁縫鋪與這家年輕的小店裡,裁縫車的運轉聲在夜深人靜時交織出舊城獨特的旋律;關於製衣這門技藝,也將在中區也有了聲聲不息的迴響。

文字報導:趙宇賀(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)
責任編輯:高禎臨(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)

Copyright © 翻閱城事2021. All rights reserved.

更多報導請搜尋臉書:翻閱城事

Unlisted

--

--

翻閱城事
翻閱城事

Written by 翻閱城事

翻閱城事Taichung Flipping—城市記憶的書寫

No responses yet